宁夏人大官网移动版

宁夏人大公众号

曾经亘古荒原 今朝幸福家园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2021-03-09 发布时间: 2021-03-09 字体: [][ ][ ]

  “贫穷,曾像是扎在心口的利刺,而如今,村庄的希望与未来生生不息。”去年4月,马慧娟在《走出黑眼湾》一书中这样写道。这是一个贫困村庄的移民故事,这是脱贫路上的坚实一步,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拇指作家”马慧娟的文学之路,从手机上启程,10年间她敲出了上百万字,摁坏了十几部手机,利用农闲时间,在拇指之间流淌深沉的思考、细腻的情感——从农民到乡村作家、再到全国人大代表,她的梦想破土而出。

  黑眼湾,是马慧娟搬迁之前老家的地名。走出黑眼湾之后,她的目光投射在搬迁移民的身上,在历史的时间轴里,以朴实的文字记录这片土地上已经发生、正在经历的深刻变迁。

  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宁夏考察调研。当天下午,总书记来到吴忠市红寺堡镇弘德村,了解当地推进脱贫攻坚情况。弘德村是生态移民村,在村扶贫车间院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兴办扶贫车间目的是扶贫,要坚持扶贫性质,向困难群众倾斜,多招收困难群众就业。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虽然收入不比进城务工高,但省去了住宿、伙食、交通等费用,还能照顾家庭,一举多得。企业参与兴办扶贫车间,体现了先富带后富,很有意义。

  “总书记来到了红寺堡,大家激动得难以言表。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总书记的到来,是对红寺堡脱贫攻坚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易地移民搬迁成果的肯定。”马慧娟说。

  2月25日,正在收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马慧娟心潮澎湃:“作为脱贫攻坚伟大历程的见证者,我的感受多得说也说不完,是这个时代赋予了我新生!”

  红寺堡区建区20多年来,群众多由大山深处搬迁而来。为让移民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红寺堡区立足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全力发展枸杞、葡萄、黄花菜等富民产业。脱贫攻坚路上,当地群众自力更生,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改善生态环境,开发耕地70余万亩,接纳了南部山区约23万贫困群众在此落户安家、脱贫致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红寺堡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强产业稳增收,夯基础补短板,建机制兜底线,2020年3月,实现脱贫摘帽,退出贫困村序列。

  马慧娟的微信朋友圈,记录了她平时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今年全国两会,马慧娟又带着新书《出路》启程。这本书是对个人命运的讲述,也沉淀对个人、村庄未来发展之路的思考。

  今年全国两会,马慧娟准备提出建议,希望支持把红寺堡区打造成全国易地搬迁脱贫致富示范区,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展示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这个建议征集了周围乡亲们的意见,得到了大伙儿的点赞和支持。”她说。

  “十四五”时期,红寺堡区确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发展更加强劲,改革开放更加深入,社会文明更加彰显,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治理更加高效。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深感振奋,满怀期待。希望我们的乡村能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加宜居,为大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就像总书记说的,好日子还在后头。”马慧娟说。 (记者 毛雪皎)

曾经亘古荒原1.jpg

红寺堡,曾经的荒滩戈壁如今已是绿洲。(资料图片)

曾经亘古荒原2.jpg

在“泥土书香读书社”,马慧娟指导孩子阅读。  宁夏日报记者 王鼎 摄

技术编辑:王赟 校对:吴彩虹
分享至: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主办

备案号:宁ICP备05001759号-1

单位地址:宁夏银川市贺兰山中路266号

宁夏新闻网技术支持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158号

网站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