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人大官网移动版

宁夏人大公众号

春风吹绿塞上江南

——代表眼中的宁夏高质量发展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 2019-3-12 发布时间: 2019-03-13 字体: [][ ][ ]

    昔日的煤城石嘴山经过治理,华丽转身为绿色之城。(资料图片)     记者 王晓龙

    当发展被冠以“高质量”的定语,当经济发达的兄弟省市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你追我赶、奋力前行,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不足的宁夏,该如何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何走出特色、走出成效、走出一个美好未来?

    “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感,要转变观念换脑筋,生态倒逼腾笼换鸟,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脱胎换骨,坚持创新引领鸟枪换炮。”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用四个“换”指明宁夏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举措。

    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主席咸辉用最根本、最紧迫、最重要、最关键、最有效五个“最”点出了宁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

    连日来,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宁夏代表团代表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放眼全国大局,立足宁夏实际,聚焦欠发达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碰撞思想、凝聚共识。

    沿老路走下去死路一条,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又困难重重,咋办?关键解决“怎么看”——换个脑筋谋发展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曾有“煤城”之称的石嘴山市,被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曾以青铝一企之强稳居全国百强县的青铜峡市,因企业发展下行,一时困顿萎靡……发展内涵发生深刻变化后,曾经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宁夏同样因煤而困、因煤而难,环境容量压力日渐增大,新旧动能转换接续断档,老路子步步艰难、新路子又不知落脚何处……转型的阵痛从四肢百骸传导而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千帆竞劲、百舸争流的发展脉动深刻昭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得越深、悟得越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越多、道路越宽。

    发展不足是宁夏最大的实际,观念滞后、思维僵化导致的动力不足是致命“病因”。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正视发展之痛,直面问题短板,按下以“换脑筋”破题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

    宁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建设美丽新宁夏 共圆伟大中国梦”的题词要求,在学习中启迪认知、寻找差距,深刻认识到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学习中磨砺思想之矛,稳定发展之心,校准方向“坐标”, 克服速度情结,不攀比、不畏难、不怯场。

    从创新驱动、脱贫富民、生态立区“三大战略”的实施,到贺兰山保卫战的阶段性胜利、新时代黄河保卫战的初战告捷,从工业园区整合到银川都市圈建设、“互联网+”提速,宁夏努力摆脱资源能源和政府投资拉动的“啃老”式增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变化,总在细微之处绽露春意。

    2018年,第三产业贡献率达到49.6%、较“十二五”高出5个百分点,新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增速高于工业增速,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火苗”在各个领域被点燃,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种子在塞上江南萌生出另一种新景。

    初尝观念更新带来的气象之新,宁夏更加笃定了换脑筋的决心。

    今年2月底,石泰峰、咸辉带领自治区党政代表团赴浙江、上海、江苏考察学习,与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模样“亲密接触”,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祖国东部大地催生的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从思想观念上找差距、找不足。

    连日来,结合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们感触更多、所思更深。

    “我们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表面上看是经济实力、开放程度、发展环境的差距,实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差距,是发展思路的差距。”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发改委主任许宁说,高质量发展拼的不是速度、规模、项目,而是企业效益、百姓福利、环境颜值,宁夏必须从固有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从路径依赖中掉头转舵,坚定不移、加快步伐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高质量发展之于宁夏,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没有犹豫的时间、没有悔棋的空间。

    “要聚焦发力,把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考核指标、政策举措都集中到如何促进效益好、质量高、结构优的路子上来。”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财政厅厅长陈春平说。

    环境倒逼、腾笼换鸟,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引发宁夏代表们的热议。大家认为,宁夏与内蒙古山水相连、地缘相近,同饮黄河水、共享贺兰山,总书记的讲话对宁夏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两年,宁夏山川大地,从企业到乡村,从领导干部到每一位老百姓,震撼最大、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此!

    绵延于宁夏北部、被称为“父亲山”的贺兰山,用雄浑的身躯为当地百姓支起遮风挡雨的屏障,用满身的煤炭资源支撑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在长期无序、过度开发中落下累累伤痕,生态安全、生产安全隐患不断显现。

    贺兰山之伤,也是宁夏经济发展之殇的一个缩影。

    经济结构就像人的身体,长期倚重倚能积累下的“脏腑内伤”,逐渐反映到肌体发肤之上:宁夏境内入黄排污口全部不达标排放,沙湖、星海湖水质恶化,冬季里准时报到的雾霾天、驱之不散的药企异味……老百姓的眉头一天天皱了起来。来自中央环保督察组的“整改清单”敲响了生态警钟,也敲响了结构调整的警钟。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态度坚决、导向鲜明,宁可经济发展的速度慢一些也不要带污染的、发臭的GDP。”石泰峰指出,要以环境倒逼实现腾笼换鸟,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2017年6月,宁夏集中攻坚打响“贺兰山保卫战”,贺兰山保护区内,不论是投资超过10亿元、GDP贡献大的规模企业,还是沿山脉散布的百余个开采点,一律关停,拆除设施设备,不计代价、不打折扣。

    紧盯发展痛点堵点,紧盯群众关心关切,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回头看”为切口,宁夏壮士断腕,向死而生。

    泰瑞制药擅自违规恢复生产,企业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3名区管干部被免职;永宁县包括泰瑞制药在内的3家因异味扰民而屡被投诉的药企、纳税大户或被关停改造或整体搬迁,一系列雷霆行动在全区乃至全国引发震动。

    打响新时代黄河保卫战,全面取缔黄河干流工业企业直排口,倒逼企业提标改造,至2018年底劣ⅴ类水体全部清零,黄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3.3%。

    树立“以亩产论英雄”的鲜明发展导向,坚持环保整治和产业链转型统筹考虑,数量上做减法,质量上做乘法,把33个工业园区整合优化为22个,“减脂塑形”消除“虚胖”;打破“坛坛罐罐”,淘汰落后产能318万吨,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1932家,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

    环境倒逼,是宁夏打通经济结构微循环、优化升级的“硬核”支点。

    “在贺兰山整治过程中,我们关停了多个煤矿,企业过去十几年在山里挖煤挣的钱抵不上整治花的钱。”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董事长邵俊杰说,自治区党委坚决的整治行动和自身成长的代价,让企业深刻地认识到绿色发展才是唯一出路。作为宁夏“工业长子”的宁煤集团义无反顾地驶离煤山、驶向“蓝海”,持续加码技改,专心做实做强现代煤化工,精耕细作煤制油产业链,润滑油、石蜡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产品应运而生,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跑”了起来。

    “资源断奶”后,石嘴山市淘汰落后产能,摸排处置“僵尸企业”298家,腾出土地5000亩。2018年,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23%,非煤产业增加值比重达90%,加速从工业的摇篮向技术创新的摇篮转变、由工矿时代向生态时代转变。

    “腾笼换鸟一定要‘换’吃得少、产蛋多的‘好鸟’,而不能换‘乌鸦’,重复昨天的故事。”全国人大代表、石嘴山市市长李郁华说,为引进更多好企业,石嘴山市成立了园区招商局,在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地区设立招商办事处,按需招商、链条招商,有的放矢。

    环境倒逼,是一条与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相向而行的多赢道路。

    2018年,全区地级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7.2%,雾霾首次全程缺席供暖季,宁夏人微信朋友圈里的“水晶蓝”让外地亲友艳羡不已,看得见贺兰山、望得见黄河水的塞上江南风情,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创新引领,让产业发展的两个“翅膀”都硬起来

    “正是在国家和宁夏的科研创新、人才建设等政策支持下,吴忠仪表实现了转型升级,实现了智能制造。目前,我们在设计开发、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上已经超过德国同行业企业。”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玉山,讲述吴忠仪表通过创新由濒临破产的“老国企”逆袭成为高端控制阀领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传奇,用产业转型、企业成长的“宁夏故事”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智能+”作注、为创新发展大潮背后的关键推力点赞。

    吴忠仪表是本土企业自我革新的样本,也是宁夏创新环境的得意之作。

    制造业是宁夏的传统产业,辉煌过、落寞过,但从未被放弃过。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其脱胎换骨,构筑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两翼齐飞”的产业格局,是宁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招。

    改造,并非“一刀切”两半、或死或生,而是采取绣花的方式在“提升”上下功夫。根据企业“体质”对症下药,通过技术改造、数字化改造、智能化改造等重新“组装”,助力企业破冰前行、跨越发展。

    出台“组团”政策、丰润发展土壤,创新生态的春意萌动,使传统制造业的创新意愿、创新动力明显增强,自身“造血”系统加快重塑重构,涌现出了一批脱胎换骨的典型。

    被李克强总理点赞过的宁夏共享铸钢,从“傻大粗黑”蝶变为“窈窕淑女”后,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二次转型,建成万吨级铸造3D打印成形智能工厂,设备、工艺、软件、硬件等铸造3D打印产业化应用综合集成技术领跑世界,从制造企业转为平台服务商。

    企业活力,彰显区域发展活力。

    随着力成电器智能配网成套开关设备数字化工厂、银川隆基硅高性能硅棒硅片等一批“智能+”项目的相继实施,一个个曾经依靠资源、补贴、银行贷款“输血”度日的企业,在创新中成熟壮大,“飞得”更高更远更有力。

    “宁夏不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单项冠军’,关键是要想办法把这些企业点连成线、汇成面,形成群。”马玉山认为,加强配套、延伸产业链,让企业们在“面”上相互成就、共同成长,打出“宁夏影响力”,应该是“下一站”宁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

    聚焦有什么、干什么,宁夏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转变为风起云涌的商机,开足马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吸引140多家企业逐“云”而来、为“数”而谋;把滩羊、枸杞、葡萄酒等特色农产品,通过深加工、市场营销等三产融合措施转化为特色竞争力;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把有看点、有特点的地理盆景、雄浑山川打造成“诗和远方”的卖点……

    创新引领,让企业“开眼”看世界,有了一颗“自由的心”, 宁夏华信智、银川汇成、杞里香等一批无中生有、“无土”生长的企业加速破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成为推动发展的新生代力量。

    人才短板怎么补?技术难题怎么破?宁夏的举措是用创新的思路抓创新。坚持走开放创新之路,连续两年推进“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实施177个科技合作项目,吸引东部地区500多名专家来宁开展科技合作,共建创新平台。2018年,宁夏专利申请量提高14.8%、授权量提高33.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4%,创新水平明显提升。

    在习近平总书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引下,苏州与银川共建苏银产业园,新设外商投资32家;自治区党政代表团在浙沪苏考察期间,连开5场企业交流恳谈会,签订66个规划起点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合作项目,推动转型的能量不断汇聚。

    实践证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根本靠发展,关键靠坚持高质量发展。

    2018年,宁夏经济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百姓幸福指数却稳步提升: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居民收入连续跑赢发展增速……一个个“冒着热气”的民生数据,诠释了宁夏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追求。

    代表们认为,身处伟大时代,宁夏要紧紧抓住机遇,把解放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过程变成把握规律、用好规律、抓住机遇、创造新的更大机遇的过程,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宁夏奋斗凝聚了680多万各族群众的个人奋斗。

    奔跑追梦,未来可期!记者 马晓芳 李东梅

技术编辑:王赟 校对:吴彩虹
分享至: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主办

备案号:宁ICP备05001759号-1

单位地址:宁夏银川市贺兰山中路266号

宁夏新闻网技术支持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158号

网站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