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越到关键时候越要响鼓重锤。
宁夏全力以赴决胜脱贫攻坚战,成效稳中有进。2018年度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全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50元,比2017年增长11%。盐池县脱贫退出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隆德、泾源、彭阳3县具备脱贫退出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今年,宁夏将以紧迫的历史使命感,保持攻山头、拔要塞的劲头,使出“洪荒之力”,盯住短板弱项,高质量打好关键之年的脱贫攻坚战,确保群众实现稳定可持续脱贫,给贫困人口稳稳的幸福。
基础设施需提档升级
愿景:
一条深沟横断西吉县西滩乡五岔村南北,南边的两个村民小组依靠一条简易砂砾路进出。“沟对面直线距离不过十几米远,要想翻沟过去,得一两个小时。雨雪天气,就更别想出门了。”村民蒲景珍深受其苦。
“我们盼望今年能把村里七八公里烂泥路硬化了,出门能更通畅些。” 五岔村村民充满渴望。
把更多的黄河水引上川台地,把更多的旱地改为水地,成为清水河流域农民的共同梦想。
“看着相邻的黄湾村都能灌上黄河水,真的让我既羡慕又着急。每年的饲草都要从邻村购进,如果有了黄河水,就可以在自家的地里种玉米,就不会为牛的饲料发愁了!”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北庄村养殖大户何文海说。
背景:
由于受建设时投资限制,贫困村的水、路、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修建的技术标准偏低、规模小,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为脱贫攻坚的短板。
仅在固原,有808公里农村道路超期服役,路基路面沉陷、坑槽、断板、错台等病害非常严重,已无法保障行车安全。
由于地处固海扩灌扬水工程供水的最末端,分配给固原市原州区4800万立方米的黄河水指标,近5年平均每年供水量只有1000万立方米左右,导致清水河流域还有近21万亩川台地得不到有效灌溉。
代表建言: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重点解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
马汉成代表建议,在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进程中,应进一步加大农村饮水安全、村组道路、动力用电的支持力度。围绕“四好农村路”建设,提高村组道路改造建设和管护标准,努力打造群众满意的致富路、幸福路。在所有行政村通上动力电的基础上,为所需的自然村接入动力电,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质量标准,确保宁夏251个贫困村、9.15万贫困人口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安全饮水保障率达到100%。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固原市黄河水资源配置工程,充分利用现有固海扩灌工程分配给原州区的黄河水资源,通过空闲期蓄水、灌溉高峰期向灌区供水,构筑黄河水、泾河水互补联调的安全供水网络。
脱贫产业应强身健体
愿景:
春风正在催醒彭阳县红河村。
河面上的冰已完全消融,河水透明而欢快地在草地漫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4栋移动式温室里,红梅杏已落花坐果,辣椒正在上市,西红柿、黄瓜苗又入棚新栽。520亩矮化密植苹果树枝上花蕾鼓圆了,川台上,山腰间,人们正在收拾栽种苹果树的地块。
春天,是放飞梦想的时节。
“我们村的脱贫致富产业刚刚起步,需要做的事还很多。我们计划调整种植结构,压缩行情低迷的绿化苗木,扩大市场紧俏的优质苹果树栽植规模。我们想利用扶贫车间,加工包装园区产的蔬菜、水果,线下直接送到超市卖,线上卖给全国消费者。我们还想办个有机肥加工厂,消化养殖业粪便,给园区蔬菜种植提供有机肥料。我们想借河道治理和村史馆建设机会,建个湿地公园,发展红色生态乡村旅游……”红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克正梦想不少,但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村民的努力才能实现。
背景:
脱贫攻坚战以来,宁夏紧紧围绕“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路子”的要求,引导群众发展适宜对路的致富产业,特别是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和特色种植养殖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壮大,在农民脱贫致富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但脱贫产业绝大多数仍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精深加工转化能力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渠道窄,发展后劲不足;产业扶贫项目资金主要用于产业生产补助环节,加工、流通环节补助偏少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扶贫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代表建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陈春平代表建议,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市场导向,必须保障足够的财政投入。在财政资金投入方向上,重点向产业发展倾斜,加大对种植养殖生产环节直接补贴力度,适度提高补贴标准,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还要重点支持做好科技服务、品种改良、品牌打造、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在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上,保证必要的直接补贴,同时运用信贷担保、风险补偿、贷款贴息、引导基金等金融工具,提高产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建立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
让贫困人口分享生态红利
愿景:
到底是春天了,六盘山松林间的积雪一天天消薄了,雪水顺着草皮汇聚成溪流,从山间奔涌而出。
泾源县香水镇惠台村惠占仓等66名护林员更忙碌了。设卡严查进山车辆和人员是否携带火种,踏着厚厚的积雪巡山,偶尔发现有人设下的套野生动物的铁卡,就一个不落地拆收了……
护林已经成为他们的职业了。
“在六盘山里的村庄基本上种不成庄稼了。春上播在地里的种子被野鸡刨着吃了,拆种三四遍才能出齐苗,到了秋后,庄稼结籽了,野猪一夜就祸害精光。这几年,政府安排我们当护林员,月工资1500元,生活有了保障。但只是少数人当了护林员,我希望村里劳力都成为护林员,拿着工资保护山林,不和野物争食。”惠占仓期盼着。
背景:
近年来,宁夏加大生态扶贫力度,对移民迁出地实施拆旧复垦和生态修复,造林绿化、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等扶贫措施重点向贫困县(区)倾斜,共安排贫困地区生态项目资金11.42亿元,占全区的60.1%。优先使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苗木和劳务,落实护林员岗位8500个,带动贫困家庭近2.5万人稳定增收。
代表建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绿色发展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美丽宜居环境。
六盘山是泾河、清水河等黄河重要支流的发源地,惠及宁夏东南部、甘肃陇东、陕西关中地区等32个县市(区)640万人。马慧娟代表建议,希望国家设立六盘山国家级生态补偿示范区,建立六盘山水资源保护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让六盘山林区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将林区农民就地转化为护林工人,进而加大六盘山及其外围水源涵养林和自然生态建设保护等方面力度。(记者 王玉平 周一青 张文攀 姜 璐 和牧川 李志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