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平:像稻子一样向下扎根
李保平(右)在法院调研。(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大代表不是一个头衔或招牌,而是群众的‘贴心人’和‘代言人’。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可能多地开展调研,提出更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建议。”对于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李保平来说,总结自己的履职心得,源于一年来实实在在的实践。
一线问生产,基层看变化,李保平始终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用脚板丈量发展进程,到实地感受发展脉动……最近,李保平步履不停,频频蹲守一线调研,这正是他履职的缩影。
2024年,李保平提出的《关于健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制度的建议》《关于整合有关刑法条文与罪名的建议》等,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回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发来感谢信。
提出这些高质量的建议对于李保平来说,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入”基层,都是扎根工作岗位、施展脚力脑力、践行职责担当换来的。
“像稻子一样向下扎根,积蓄力量,倾听群众意见建议。”李保平说,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基层调研不但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2024年,李保平先后参加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以及单位组织的调研,对未成年人保护、基层治理、检察公益诉讼、高额彩礼、全过程人民民主等社会关心的问题开展调研,撰写了3篇调研报告。同时,作为自治区党委法律顾问、自治区人大立法咨询专家、自治区政府法律咨询委员会委员,为宁夏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重要一年。眼下,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李保平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发展问题和制度机制障碍,提出意见建议。除一项立法议案外,主要围绕法规制度完善、葡萄酒产业、老工业基地数字化转型等提出建议。
“我是宁夏社科院建院以来的第一位全国政协委员,现在是全国人大代表。从委员到代表,身份变了,为民发声的心始终没变,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始终不变。只有扎根人民群众的土壤,想人民之所想、为群众解决难题,才能肩负起‘我当代表为人民’的神圣使命。”李保平说。
记者手记
李保平的履职报告里,专业、为民、责任是关键词。谋划2025年履职工作,李保平表示“要精耕细作”。
翻看李保平提交的建议,往往用五六百字说清一件民生“小事”。但“小事”总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为什么?我们从他带着“泥土气息”的脚板上找到答案。
李保平说:“我来自西海固地区农村,也是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反映民情、汇集民意,做好党委、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是职责所在。没有党的培养,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今天。对我而言,‘感恩党、感恩人民、感恩时代’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对生活、对人生的真实感悟。”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采访中李保平提及的这句话,简单却有力量。他说,我要扎根基层,把老百姓的所思所盼所感写实写透,形成高质量的建议,带进人民大会堂。
(记者 王 刚)